欢迎访问PG电子麻将胡了平台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王雨辰教授:“始终无法摆脱对哲学神性的向往”

来源:《PG电子麻将胡了平台财经政法大学报》705期发布时间:2023-05-23 字体:

个人简介:王雨辰,1967年12月生,哲学博士。现任PG电子麻将胡了平台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多项国家级、省级人才计划。兼任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哲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等。承担国家社科基金5项(其中重大1项,重点、一般各2项),中宣部、教育部以及湖北省社科基金10项。在人民出版社等出版个人学术论著17本,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30余篇,其中《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27篇,《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90余篇。论著1次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奖(二等奖),9次获得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三等奖5次),1次获得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奖(一等奖),4次获得武汉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

五一劳动节前夕,2023年湖北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武汉洪山礼堂隆重举行,哲学院院长王雨辰教授荣获“先进工作者”的殊荣。这不仅是学校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更是王雨辰教授多年来潜心治学的荣誉勋章。

少年遇挫识哲学

王雨辰出生于黄陂甘棠镇,由于天资聪颖,加上父母都是教师的缘故,当时他在镇上颇有名气。1979年黄陂一中第一次在全县招生,王雨辰凭借优异的成绩顺利就读。但因为年少贪玩,又时常想家,他的初中学习并不如意,高中升学时更是从这所重点初中考到了低一级的黄陂四中。这次中考失利使他一下子变成冷嘲热讽的对象,父亲也因此第一次打了他。这种少年失败带来的心理创伤不仅让他感受到了人生的孤独和自卑,也导致他形成了外表粗犷和内心忧伤敏感的矛盾性格。

进入高中后,王雨辰一度厌烦文化课的学习,沉迷于朦胧诗和新时期的小说。高一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他的数学竟然只考了38分。然而命运的转折悄然发生,在暑假期间,他无意间看到了父亲的藏书《培根论人生》,便不自觉读了起来。“与哲学的这次结缘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态度,使我从玩世不恭转变为用功读书。”每每回忆起这本书,他的言语中都充满了幸福。恰巧高二时学校也开设了一门“哲学常识”课,当别的同学都不明所以的时候,王雨辰听得如痴如醉。期中考试时,更是只有他一人及格。这件如今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让他品尝到了久违的“成功”,也更加坚定了他努力学习的决心。自此之后,他早读晚睡,全身心投入学习,数学竟然成为他考试拿分致胜的科目,并在期中考试时意外“逆袭”成班级第一。从哲学那里获得的养分支撑他度过了整个高中时期,并考入了他憧憬的高等学府———武汉大学。

困惑青年勤求索

在填报志愿时,王雨辰原本选择了当时最热门的经济法和经济管理专业,但却被调剂到哲学专业。尽管不了解经济法和经济管理,但对于调剂到哲学专业他总是心有不甘。他也曾经争取过转专业到经济学系,但中外哲学史的开设,激发了王雨辰对哲学神性的向往和追求。

1985年,王雨辰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武昌。80年代是诗歌飞扬和思想激荡的年代,武汉大学作为自由宽容、百花齐放的思想沃土,为莘莘学子提供了汲取知识和发展个性的空间。这一时期,王雨辰痴迷于诗歌、文学和美学。他常常流连于武汉的大小书店,即使生活拮据、口袋里只剩最后一块钱,也要用来买书。他一方面时常感受到孤独,向往魏晋玄学和美学中对人生虚无的洞悉和“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逍遥境界;另一方面又被尼采的生命强力意志哲学和梵高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所感染,内心深处仍旧怀有做一番事业的抱负。他常常自我打趣,“按照现在衡量学生的标准,我就属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内心深处充满了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但少年所受的挫折又培养了王雨辰的坚强意志和韧性。

由于希望通过审美的生活来逃避现实和缓解内心孤独,王雨辰立志报考刘纲纪先生的美学研究生,研究魏晋玄学和美学,并为此作了充分准备,将中西哲学史、美学史和美学原理烂熟于心。但是在临考试报名前4个月,在哲学系举办的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学术报告会上,王雨辰第一次见到了张守正先生,并被他的纯真和激情所吸引,于是毫不犹豫报考了他的研究生,于1989年投到先生门下。王雨辰回忆往事时时常感慨:“报考张守正先生的研究生,从事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我一生中最幸运的选择!”之所以这么说,不仅是由于先生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人格魅力为他的求学为人指引了方向,而且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所独有的批判精神与美学超越、理论逻辑与感性冲动能够满足他当时的心灵追求,激发他不断超越自我,缓解性格中的矛盾。在恩师的启迪和指导下,王雨辰踏上了学术之旅,他的本科学位论文就是以《论马尔库塞单向度理论及其美学救世主义》为题。这篇论文不仅成功发表在《社会科学家》1993年第3期上,而且为人大复印资料所转载,这让他尝到了收获的喜悦,更加坚定了走学术道路的信心。

行政科研双肩挑

1992年研究生毕业后,王雨辰被分到原PG电子麻将胡了平台财经大学工作。当时市场经济风起云涌,他也曾想转行考货币银行学的博士,并认真读过《马克思的货币金融理论与四化建设》《社会主义货币银行学》《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等著作。但他始终无法摆脱对哲学神性的向往,特别是读了南开大学罗宗强教授的《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一书以后,认识到人生虚无的本质与古代先哲克服虚无的途径。这激发了他大学时代对尼采生命意志哲学的向往,也使他真正树立了以哲学研究为终生职业的决心。

2000年PG电子麻将胡了平台财经大学与中南政法学院合并成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为哲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001年王雨辰担任当时人文学院哲学政治学系副主任。因为当时是院虚系实的治理模式,实际上他承担了哲学、政治学学科的建设任务。当时哲学政治系的教职工还不具备强烈的学科建设意识,他力排众议,把工作重点转向了学科建设,主张应当大力强化队伍建设和展开学术交流,在保留原有的经济哲学、管理哲学研究方向的前提下,按照哲学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展开学科建设,不仅多次到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引进人才,打造了一支具备科研实力的青年团队,而且积极组织举办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以加强学术交流合作,扩大学科影响力。

在他的不懈努力和率先垂范下,学科建设取得了突破性发展:2006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位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学校开设哲学本科专业,2011年哲学获批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13年马克思主义哲学获批湖北省重点学科。我校哲学学科综合实力处于全省前列,并被学术界公认为国内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四大重镇之一。对于在学科建设上取得的成就,王雨辰感恩几代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宽容和帮助:我虽然毕业于武汉大学,但是我的成长和青春奋斗的记忆却在PG电子麻将胡了平台财经政法大学,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培养和成就了我。”学科建设的奋斗历程也使他逐渐找到了处理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方法,形成了“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处世风格,成为了一个既具有个性,又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深耕学术谱新章

尽管有着繁重的行政事务,王雨辰仍然执着于个人的学术追求。他立志做一名以理论观照现实的“有机知识分子”,一方面积极投身于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回应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生态危机、科技异化、人的精神发展等“现代性困境”;另一方面则以其推崇的尼采哲学为指引,在学术研究中挥洒才华,通过不断的学术创造来对抗生活的空虚和个体的有限性,充盈自己的生命。

于他而言,哲学研究俨然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他常常写作到深夜,每逢寒暑假更是专注于伏案写作、足不出户。对此他乐此不疲:“我可以几个星期不接触地球表面。”由于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勉艰辛,他的身体也曾严重透支。2012年他不幸中风。湖北中医院康复科主任断言他不仅无法正常工作,而且会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但王雨辰却以坚强的毅力,用了一年多时间康复,并迅速投入到教学和科研活动中,而且心智更加健全,意志更加坚韧。

正是由于长期的笔耕不辍,他积累了深厚的学术造诣,成为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领军人物。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王雨辰经历了从人物流派研究到理论问题研究的发展历程,并率先提出“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研究”等新的研究论域,力图把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国外马克思主义新思潮的追踪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深化我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并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价值归宿定位为服务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中国现代化实践。在生态文明理论研究方面,他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为研究起点,以博士论文为基础出版了《生态批判与绿色乌托邦》一书。该书被学术界赞誉为将我国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从人物流派研究推向了理论问题研究的新阶段”。近些年来,他深感超越生态文明建设的西方话语霸权的必要性,提出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范式为基础,建构以环境正义为价值诉求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的理论主张。正是围绕这一问题,他完成了国家社科重大课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生态哲学阐释与中国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研究”等一系列重要课题。

言传身教树典范

王雨辰从教至今已三十年有余,他深深热爱着“教师”这一职业,努力践行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使命。在他看来,一位优秀的教师要“以科研为本,以育人为根”:既要青灯独守、故卷常翻、勤勉创作,在学术研究中勇攀高峰;又要引导学生、启迪后学、金针度人,在育人工作中润物无声。

师生情谊是王雨辰最为看重的,他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极为关心。在学习上,他要求严格,并竭尽所能帮助学生在学术上成长。尽管行政科研任务繁重,他仍然坚持给学生上课,并且从不因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或学术认知差距就随意轻视,而是采取鼓励式教育,在耐心解惑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术自觉。不仅如此,他为人真诚、广结善缘,时常邀请学术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来讲学,积极为学生争取学术资源和与国内权威学者交流的机会。在论文指导过程中,他更是经常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熬夜为学生把关。大到论文的问题意识、逻辑结构,小到遣词造句、标点符号,他反馈的文稿总是写满了密密麻麻的修改意见。在他严谨热忱的治学精神感召下,不少学生都将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生态文明理论作为自己的论文选题,积极投身相关研究。

在生活中,王雨辰不仅帮助学生解决物质困难,而且时常鼓励学生奋进,做“知行合一”的人。他的幽默风趣、勇敢坚毅、真诚宽厚深得学生敬佩,学生们都以能拜师于这位“宝藏老师”门下而深感幸运。面对学生的感激之情,他总说:“因为我的老师就是这样对待我的,我还要继续向我的老师学习。”

回首自己四十年来的哲学之旅,王雨辰深知这段旅程的孤独艰辛,但更深感充实幸福。在这场与哲学的“双向奔赴”中,哲学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他的性格人格,他也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日复一日的坚持推进了哲学研究。相较于学术上的远大追求,他在生活中则秉承着低调、谦逊和质朴的处事方式,只需一杯清茶,有书相伴,他便愿意在这条道路上继续探索下去。(通讯员:孙珮云)

审核人:王雨辰

编辑:胡兰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