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PG电子麻将胡了平台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校史故事⑮ 最美的“落日合影” 难忘的青春芳华

来源:新闻网发布时间:2020-09-29 字体:

1949年5月10日

 

中原大学文工团成立,作为中原大学首批南迁武汉的“先锋队”,被编入了中原局南下文教大队。文工团由文艺训练班改组而成,创建后由著名艺术家、团长崔嵬率领,高唱着“人民战士过长江、光荣岗位在前方……”的战歌,随着解放大军从开封南下,到新解放区武汉参加城市接管和文艺宣传工作。

 


中原大学


中原大学文艺学院院长崔嵬

1949年5月16日

 

     武汉解放。

 


1949年5月17日

 

文工团员们身着灰军服,胸前佩戴武汉市军管会证章,随解放军部队乘军用卡车第一批进入刚解放的武汉。大家放下行李走上街头,扭秧歌、打腰鼓,演活报剧,演唱“解放花鼓”“约法八章”等节目,向市民宣传解放军进城后的安民政策。

 

文工团到武汉的首次演出,是在汉口宗关的申新纱厂和汉口一元路的市一女中(现为十六中),与工人们和学校师生们一起演出。附近的居民将子弟小学和市一女中的操场挤得水泄不通,这是当时武汉人民见到的第一个革命文工团。

 


 

每天一早,全团列队身穿着灰色粗布衣裤,踏着整齐的步伐,一路高歌前进。文工团的秧歌队、腰鼓队,走遍了武汉三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把党的政策宣传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深得群众的欢迎。这在当时对安定民心,恢复生产,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9年10月1日

 

在武昌阅马场开国典礼分会场,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李先念等党政军领导同志庄严地站立在主席台上,广播喇叭传来了首都北京中心会场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的庄严宣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举国上下万众欢呼,共升国旗、奏国歌。文工团军乐队在主席台左侧吹响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前奏曲。随着乐曲的回响,武昌上空首次升起了五星红旗!


记得当时,在武昌阅马场开国典礼分会场主席台的左侧,排列着一个方块阵形的军乐队,队员们身穿灰色土布中山装,头戴八角帽,脚穿粗布鞋,只有手上带的那副白手套是崭新的。站在最前边的是指挥郑小瑛,小号手梁沛新、马鸣昆、黑管海晨、王志杰排在前列;随后排列的有萨克斯手董志恒,吹长笛的是位女同志叫何玉芝,拉管(长号)是王欣。两个吹奏大贝斯的,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是孔建华同志,游行时,他踏起节奏来,腿抬的老高。他们是这个军乐队的顶梁柱。

——路景琪《共和国的鼓乐手》

 

当年的大江南北,到处可见“中大”文工团的身影;江汉关的时钟,见证了这一历史——“中大”文工团是当时文艺战线上最活跃的一支生力军。他们还深入到各工厂、学校、戏曲剧团教唱革命歌曲、扭秧歌、打腰鼓,开展多项群众性的文娱活动,使刚刚解放的武汉市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校文工团在街头表演腰鼓庆祝重庆、广州解放

1949年冬天

 

为了把新文艺普及到群众中去,使它在广大的青年学生、工人、市民中生根开花,文工团又派出了一批人员去做普及工作。据不精确统计,这一年,文工团共辅导了一百六十四个单位,近六千人,可说是硕果累累。

 


中大文工团在武汉市上演大型歌剧《九尾狐》揭露地主阶级的罪恶,宣传土地改革,农民翻身求解放


 尚修建:“前两次与陈克强同志一起,共担民众乐园、武汉楚剧院两单位辅导打腰鼓的任务;后两次是我一人先后到湖北省军区文工团、申新纱厂教打腰鼓并辅导纱厂开展文艺活动。”

 

文工团抽调60人,于长沙和平解放的当天进驻长沙,在新解放区开展文艺宣传工作,组建了湘江文工团。继而,有的同志随军南下桂林,筹建广西革大文工团。还有的同志分配到四野部队艺术学院学习和工作。

 


 

中原大学文工团从成立到解体时间不长,却成为峥嵘岁月里培育和放飞青年人才的摇篮。这里走出了中国第一位女指挥家郑小瑛,被国际友人誉为“东方魔笛”的笛子演奏家孔建华,还有著名的戏剧评论家、音乐作曲家、美术家、文学编辑、大学教授、高级工程师以及法官等等。

 

在对抗新冠肺炎疫情的武汉保卫战期间,因一张援鄂医生与病患老人同看夕阳的背影照打动了许多人的“看落日爷爷”——87岁的王欣老人,退休前是武汉爱乐乐团小提琴手,也是中原大学的老校友、著名指挥家郑小瑛口中中原大学文工团的“小老弟”。

 


看落日老人王欣

 

北京青年报报道“看夕阳爷爷”王欣

 


郑小瑛(右二)和王欣(右一)

“落日合影”后接受媒体采访时,王欣老人说自己“只是个普通的演奏员”。其实当年作为中原大学文工团的一员,王欣和团友们全身心融入到革命洪流中,在开国典礼湖北省分会场奏乐,迎送子弟兵向大西南进军,走遍武汉三镇到工厂、农村演出,用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用青春奏响最动听的乐章。

 


王欣老人治疗期间在医院拉小提琴


文工团团友们一道度过了从学生走上革命道路的珍贵时光,把汗水洒在武汉这个刚解放的新城。后来大家奔赴天南海北,在不同的岗位上都卓有成就。时光荏苒,当年十七八岁的青年们如今已白发苍苍,而那段共同奋斗的青春,成为了永不褪色的芳华。

 


编辑:马迪思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