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战“疫”(五十一)】
高等学校作为复杂的社会组织,是高层次知识人群密集的学习生活社区,需要形成完备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机制与应急保障体系。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爆发,对各高校的安全稳定、教育教学秩序产生了极大冲击,充分暴露出我国高校应急响应机制与应急保障体系的缺失。因此,掌握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分析其可能造成的影响或危害,对科学制订应对处置措施,有效防控事故、减少损失,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1.严重危害性
高校突发疫情破坏了学校教学、科研和其他方面的正常秩序,给学校整体工作和学生学习带来损失,造成人们思想和心理上的极度恐慌。而且疫情一旦发生,很容易涉及同一城市中的其他高校,甚至全国的其他高校,极易被社会上别有用心者和闲杂人员所利用,客观上加深了危害的范围和程度。因此高校在应急管理中要始终把握疫情严重危害性特点,防患于未然,避免事件的扩大,造成更大的危害。
2.社会敏感性
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重地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校师生作为高知识、高素质群体,始终备受政府、公众和媒体的重视与关注,这使得高校新冠肺炎疫情更容易引起社会反响,更容易与某些外在因素产生互动。因此,高校应急管理更应把握社会敏感性,在应急事件发生后,发挥政府、社会、媒体等的作用,将突发事件处理在可控范围,避免成为公众热点,引起突发事件的放大或辐射的连锁反应。
3.主体活跃性
高校中主要人员为学生和老师,作为高校师生,课程安排较为灵活,师生自主的弹性时间较多,科研调查范围广,活跃度高,出入校园较为频繁,与外界人员接触机会较多。一旦发生类似于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的传染性疾病,由于师生流动性大,很容易导致疫情进一步加重。同时,高校中大多数师生均不是本地人员,在假期时间大多会选择返乡,大量的流动人群会使得传染区域扩大,不利于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除了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外,还会形成激烈的网络舆论,一旦形成网络舆论,事件的严重性会进一步扩大,一旦舆论未能得到有效疏导和控制,任由其扩大、发酵,最终形成舆论危机,顷刻会使高校陷入高风险状态,不利于事后的管理与恢复。
高校作为社会中特殊场所,一旦暴发公共卫生事件,更容易激起网络舆论。首先,高校受社会关注度高。作为高知识、高素质群体聚集场所,始终备受公众和媒体的聚焦,如果突发生新冠肺炎疫情,更容易与某些外在因素产生互动,加大了网络舆论管理难度。其次,高校内部成员以青年学生居多,该部分人群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成长关键期,易冲动,少深思,容易被人利用,轻信网络上的不利谣言,甚至深陷其中,为误导性舆论的传播提供便利。此外,高校人员利用网络的频率高。由于高校的特殊性,高校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习惯使用互联网传递信息,而互联网匿名性强、传播范围广,这些特点也会使得高校突发疫情处理难度增大,次生风险更高。可以说,高校内部风险源头多,危机演化条件充分,风险持续时间长。
综观国内外高校发展现状,摆在高校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展,高校服务功能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充,对高校安全稳定工作造成影响的因素也在大幅度增加,突出地表现为:一是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爆发频率;二是应对处置的复杂性呈上升之势。不仅如此,随着高校与社会联系日益紧密,自媒体的流行,也造成所有高校突发公共事件传播迅速,几乎同时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其结果己不再只是影响正常教学秩序,而且会衍生为危机事件,常常波及周围社区甚至社会的安定大局,给国家造成重大影响。
(姜威 PG电子麻将胡了平台财经政法大学应急管理研究中心)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