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蓉 吕勇斌(产业升级与区域金融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一、充分认识“一带一路”赋予湖北发展的战略机遇
“一带一路”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标志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格局正在发生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重大变革。“一带一路”倡议由中央层面谋划推动,超过2/3省份竞相跟进,得到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充分表明“一带一路”建设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意义。“一带一路”通过市场、资源、投资“三头”对外深度融合,使中国经济能够更加深入地融入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也使中国经济实现更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一带一路”这一改革开放的新战略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都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也将成为湖北积极应对“新常态”、促进湖北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这一新的重大历史机遇,湖北要勇于承担其作为“东西双向”开放战略交接点、“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要对接点的历史使命,加快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步伐,既要积极争取中央政策的强有力支持,也要不断改革增强湖北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贸易牵引、产业推动、企业跟进”的走出去战略布局,实现湖北经济开放格局从“引进来”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转变,促进湖北经济跨越式发展,早日实现“五个湖北”的宏伟蓝图。
二、充分抢抓“一带一路”赋予湖北发展的战略空间
从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湖北经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1.资源互补:有利于提升湖北对外开放水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如中亚五国及西北的新疆、青海等地)矿产资源、油气资源丰富,而湖北相对短缺。中亚五国在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方面比较薄弱,经济结构也比较单一,而湖北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拥有中铁大桥局、邮科院、烽火科技、长江通信等科研生产实力雄厚的机构或企业。湖北可通过增加对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促进其基础设施改善与经济结构调整,也有利于推动湖北对外投资增长、经济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2.产业互补:有助于促进湖北产业结构升级湖北已形成以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生物医药、钢铁冶金、石油化工、建筑建材等第二行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与以农牧业、资源型产业为主的“一路一带”沿线国家、地区有较强的产业互补性。中亚各国对钢铁、水泥、矿产开发、汽车、通信、装备制造等湖北优势产业有着巨大的投资需求。湖北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实施优势产业转移与对接,不仅可帮助资源密集型国家破解资源诅咒,更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化解湖北的过剩产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
3.市场互补:为湖北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近年来,全省装备制造业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竞进提质、效速兼取”的工作总要求,认真抓好传统优势产业“提升行动”、高端装备制造“引领行动”、重大技术装备“集成行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培育行动”和机械基础件“夯实行动”,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一路一带”沿线国家与地区如中亚国家对于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机械设备等制造业产品有着巨大需求,而湖北的优势装备企业也有“走出去”的需求,这为双方的互利合作注入了强大的双向动力,为湖北发展高端装备提供广阔的市场。
三、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机遇中湖北的比较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已经形成了向西开放突出的五大优势。
(一)地理区位优势:东西双向开放的“对接点”
湖北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中心地区之一,向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向东与“海上丝绸之路”双向对接,承东启西、连南贯北,地理区位优势明显。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汉新欧及通过郑州、重庆、成都对接郑新欧、渝新欧、蓉新欧,京广线、汉丹线、西宁线三线交汇奠定了武汉全国重要铁路枢纽的地位,保宜、京珠、汉十、随岳高速公路与107、316、312国道贯通全境,武汉新港、荆江组合港、三峡枢纽港与长江黄金水道相配合,使得武汉坐拥“铁水联运、江海直达”的综合交通优势。
(二)产业体系优势:门类齐全、具有竞争力湖北产业体系门类逐步齐全、布局逐步合理。在三次产业之中,第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约占一半。其中,以武钢、鄂钢、冶钢为主体的钢铁产业群,东风、富康、三环等汽车及零部件制造龙头企业以及武汉及周边汽车零部件“环状”聚集区、“十襄随”汽车零部件“带状”聚集区和“荆荆宜”汽车零部件“三角状”聚集区,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能源环保、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机电一体化、高科技农业竞相发展的“中国光谷”,华新水泥、葛洲坝水泥、三峡新材、长利玻璃、武汉明达、荆州亿钧等建材企业,当阳建筑陶瓷工业园、宜都卫生陶瓷工业园、通山大理石、鄂州金刚石刀具、黄冈工业窑炉等产业集群,以及中建三局、中铁大桥局、中铁十一局、中交二航局等大型骨干建筑企业,科技水平和研发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上述优势行业将是支撑湖北“走出去”战略成功实施的基石。
(三)对外劳务合作优势:“西进”经验比较丰富目前,湖北在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对外设计咨询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湖北省企业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完成营业额两项指标均居中部第一。湖北省会武汉更是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走在全国前列。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组织了湖北———哈萨克斯坦经贸投资推介会、万里茶道·阿拉木图———湖北羊楼沿青砖茶品鉴会,成立了湖北国际合作(中亚)工作站,促进大冶有色、炎帝科技、咸宁羊楼洞、华坤工贸、湖北中青旅等骨干企业与哈萨克斯坦有关企业的合作。加之前期湖北能源、华新水泥、宜化、兴发等企业已率先向西拓展生产基地,东风汽车、洁丽雅、安琪酵母等也建立了加工基地,武钢、烽火科技、葛洲坝工程局等已将产业、技术和服务打入西向市场,这些企业的先行先试,无疑为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度与广度。
(四)人力资源优势:科教、科研实力雄厚湖北现有普通高等学校123所,各类科学研究和开发机构1500多个,建有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9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2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1个,省级以上科技型企业孵化器49个,各类生产力促进中心108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1个。充足的人才和智力资源,为我省优势产业向西转移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五)战略平台优势:利用我省对口援疆的平台新疆博州是我省对口援疆地区。面向中亚的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阿拉山口岸、最大的保税区--阿拉山综合保税区均隶属新疆博州,“汉新欧”运输专列直接从该口岸出关。随着鄂博两地产业合作的空间逐步扩大,在博州建立出口加工转移基地,抢占丝绸之路桥头堡,为我省产业进驻博州、进一步扩大向西开放提供了重要支撑。
此外,湖北拥有多个国家级开发区发展平台。其中,2013年,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总收入达到6517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5086亿元,全国综合排名上升至第3位,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上升至第2位;2014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06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312.51亿元,在全国482个国家级开发区中已跻身8强。这些平台成为湖北抢抓“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和强劲支撑。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